北京白癜风费用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关于胡波、关于《大象》,我还能说些什么?
1
距离那场震惊中国影坛的悲壮事件已经过去了20个月,如果在年10月的那天,那条白色的绳子突然断了,或者挚友亲人拨了一通电话,那么世界上就会多一个刚走过而立之年不久的电影人,执拗、特立独行,或者也可以称他是个天才。
这个人是胡波,也叫胡迁。他留给这个世界的,除了一场逐渐失去声音的辩论,还有他的小说、他的电影,而在这当中,作为他电影处女作、也是遗作的《大象席地而坐》是人们讨论胡波是绕不开的,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费比西奖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第55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改编剧本、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胡波自己无法目睹这些星光熠熠的成绩,对于这部电影也不会有最“官方”的回应,就像是一场地震的侵袭,胡波的的确确用他的生猛与克制,在这个世界,至少是在影坛留下了他无法被掩盖的足迹。
胡波
6月,在《大象席地而坐》“后窗”城市放映的最后一站,我终于搭上了这趟末班车,我不知道如果错过了这一次,还会不会继续忍耐着对这部电影的憧憬,不去下载网上早就出来的资源,等待着它的公映。
由于时长、版权、立项审查以及部分人不作为的原因,我们或许很难在院线看到这部电影了,因此,人们总想为胡波做些什么。“后窗”的相关负责人说,《大象》除了放映成本,其他所有收入都将给胡波的母亲,我去年金马奖后在胖鸟找到《大象》的资源页面时,点进去也赫然发现“尊重逝者,请等待院线上映”的提醒……
就这样,《大象》成了我看的所有电影中,期待值最高、也最执拗于版权问题的一部。过高的期待值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显然不是好事,无论是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是科幻片《流浪地球》,都给了我非常真实的教训,所以我在走进场馆之前也怕《大象》无法满足我的期待。
电影选在了秦淮区文化馆放映,放映条件自然比不上影院,大约百来张椅子一排排凑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我提前一刻钟进场的,但已经快没有座位了,在最后一排找到一个座位,也幸亏是最后一排,让我可以站起来观影,避免被前面的人挡住荧幕底端的一部分。
虽然硬件差了点,但观影感受出奇的好,也或许是因为这是最后一场,大家都分外珍惜这次观影。没有人屏摄,没有人说话,甚至在四个小时中,我也没有看到有人从我面前经过去洗手间……大家都沉浸在与《大象》的交流中。
当与外界的沟通完全失效,我还能怎么办?
2
《大象》以胡波的同名小说《大象席地而坐》为蓝本,多线叙事,讲述了发生在高中生韦布(彭昱畅饰)、高中生黄玲(王玉雯饰)、青年混混于城(章宇饰)、老人王金(李从喜饰)四人同一天的生活。
这部长达分钟的作品,讲述的确实只是河北小城井陉县的平常的一天,在这阴郁的一天中,四个人的的人物关系被交织在一起,沮丧、悲观、愤怒……各种情绪也促使他们都产生了去满洲里看那头坐着的乌托邦式的大象的念头。
王金面临的困境是子女因为房子的原因想要把他送进养老院,这一天也失去了爱犬,今后还将面临鲜有机会看到最在乎他的外孙女的机会,他势必需要一场“任性”的爆发来排解这种愁苦。
因为房子小,不得不睡在阳台上
黄玲则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母亲的酗酒与邋遢让她无法忍受,而教导副主任则给了她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她看来是舒服的、干净的。
而出于种种原因,电影中也强调她和主任没有发生关系,在与主任唱歌的视频遭到泄露之后,她尝试过与她的母亲沟通,事实上,在她出场的时候,她就已经尝试过与母亲沟通,但实在不在一个频道上,于是,那根平日里藏在过道用来吓唬恶狗的棒球棍成了她反抗的工具。
韦布和于城的故事线更为丰满。影片就是以于城关于满洲里的大象的一段独白开始的,彼时,他刚刚睡了朋友的老婆,朋友因此当着他的面跳楼,而他,则从一开始把责任推向朋友的老婆,又把责任转向了那个导致自己睡朋友老婆的、求而不得的女人,最后在火车站见到于城后,他向朋友的妈妈打了一通电话,终于承认了那确实是自己的责任。
在火车站和韦布对话时,于城问韦布如果处于他看到朋友就从眼前跳楼会想些什么,韦布答“我能怎么办。”韦布执着于一场“流程化”的帮助而失手杀了于城的弟弟,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对于韦布来说,每天的生活似乎都是按流程来的,与父亲的矛盾日益升级、用来逃避生活的奶奶的家、赔偿被他弄坏了的桌子、为陷入麻烦的朋友出头……
一切都是有仪式感般的先礼后兵,第一次和于城是在餐厅外遇到时,教导主任在给黄玲过生日,于城说“如果我是你我就上去揍他。”韦布最后只是在玻璃窗上贴了一张“你完了”。
他本来并不想成为一个毫无退路的人,似乎在所有的事上,都在有意无意为自己保留着一丝余地,不过他所面对的生活一步步使他跌进了最后的境地,最终只能发出“我还能怎么办”的感慨,大象也成为唯一的归宿。
四个人困境中最相似的成分便是家庭,应该说,家庭关系导致了他们的执拗,最终也让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全然失效。如果不身处当事人的处境,无论怎样评价当事人的行为也都只是主观臆断,人们也没有资格来教导当事人应该怎么做。电影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当事人以外的人并不能体会到那种“失语”的绝境。
让大象就留在满洲里,让电影回归电影
3
大象的嘶鸣在电影的结尾终于响起,那一刻,荧幕内的人下车在踢毽子,荧幕外好几个观众忍不住站了起来,我浑身也都起了鸡皮疙瘩。
在这满怀期待的大半年时间中,太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声音传到耳中,但同样无可避免的,“死亡崇拜”与抨击“死亡崇拜”盖过了电影本身,关于胡波之死的新闻报道也比《大象》的影评更具吸引力。而让电影回归电影,真正沉下心来进入这部电影,才是作为观众来说真正该做的事情。
出乎意料的是,进入这部电影当中真的很容易,它似乎并不能被看做一部彻头彻尾文艺片片或艺术片,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只要能静下心来就好。
电影的一些承转谈不上惊艳,很多地方如果有一定的观影量就可以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反转,比如韦布的朋友确实偷了手机、黄玲拿起棒球棍的爆发,也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硬伤,但胡波可以通过他那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台词、大量的虚焦以及不浪费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完整的剧作水平让观众得以持续把注意力放在电影之上。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就是胡波很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他尽可能避免受到他人的影响,在电影中呈现出一个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问题很多,原生家庭、校园暴力、师生恋、老无所依、当代爱情……
这个世界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太过沮丧、太过悲观,太过阴郁,与他们所看到的或者所以为的世界有很大出入。映后交流时,一位观众就提到了这点,她说自己所看到的社会并不是电影所呈现的,她还认为胡波多少在电影中表达了他的乐观以及想要寻求和解的动机。
导演的心理活动到底如何,我们再也无法得到“官方”的回头。在我看来,这就是胡波的自说自话,是他很私人的一种表达。这样私人的电影作品想引发观众的同理心并不容易,但当一个作者的私人表达到了一定境界,他的表达就会与观众产生共鸣,胡波的《大象》就是如此,而上一部让我有同样感受的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于城有着一种求而不得,却又自我感动的爱情观
无论怎么说,这是一部需要有良好观影环境的电影,因为近四小时的时长,如果坐在电脑屏幕前,或者在一个充满对电影的抱怨的环境中,很可能会分神。我们看的金马获奖版的《大象》无论在配乐还是调音方面都完整了不少,但这终究不能说是胡波最终认定的版本,受制于资金等问题,电影难免也有一些硬伤。
我们最遗憾的,或许也是胡波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此生无法在电影的世界中毫无顾忌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像毕赣导演从只能用得起姑父当主演的《路边野餐》,到用汤唯、黄觉主演《地球最后的夜晚》,我们也想看到胡波的更多的挑战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