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象席地而坐满洲里坐着的大象 [复制链接]

1#
视频好友圣胡安雪茄该品牌难得的粗大货 http://www.shenghuana.com/shajd/5831.html

一部搁置很久,几度想看却没看的电影,在某天突然自己弹了出来,你看完了,看难受了,看的有种窒息的感觉,却难躲它致命的诱惑,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缘分。

《大象席地而坐》于我便是如此,多字的短篇,曾几何时看的人直呼过瘾,我想象不到胡迁是怎么把它拍摄成了一部三小时五十分的电影,但我知道一定精彩。

只是遗憾,这是胡迁的处女作,也是遗作,因为时长,因为一个才华横溢青年的逝世,三年间我无数次打开它,却无数次立马关掉页面,我不知道脆弱的人怎么去面对这部作品。

17年胡迁在家中自缢,就像满洲里的那头大象一样,“一头大象,每天坐在动物园里,它他妈就一直坐那儿。”他也没能逃过现实束缚。

胡迁用生命才换来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署名权及不被剪切上映,我每想一次便心痛一次,我多希望他不是大象,而是雷军说的那只猪,站在风口,他一定会飞起来。

又或者他是大象,但满洲里漫天黄沙,把地皮吹了起来,大象也飞了起来,他尽可以借风力飞上天而后藐视苍生,可他没有,他是大象,他壮硕的思想,不让他飞,要他坐穿地皮。

几年后的我神经没那么脆弱了,但看完电影,我还是感到窒息,被人物的无力感扯得神经痛,被他们所探索的活着的意义压的喘不过气,被胡迁那敏感真实的镜头彻底击碎。

这篇文章我不想讲电影剧情了,我只想结合胡迁结合电影,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这大概会是一篇毫无逻辑的随笔。

电影一上来便展现出了贯穿全片的四个人物,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每一个镜头都很真实,就像是纪录片一样,但他们的主题一致,他们每个人都不快乐,所以电影基调是悲伤的。

甚至整个电影看完,我感觉不到人物太多的情绪激昂,不管是打架还是吵架,都做了很多沉默的铺垫,很多我以为会很躁动的镜头,也是平静,就像一个记录者,静静的看着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一样。

这也许就是胡迁和制片方的矛盾所在,胡迁要的是真实,要的是生活,而制片方要的是市场,要的是收益,他们怎会允许这样的真实出现。

胡迁人物里的真实,真实到了他就像你曾经认识的一个人一样。关于生活的电影,我们其实看过很多,但很多场景我会靠想象,在这里却是在勾起我过去的记忆。

我看过很多技巧性影视作品,有很多的确把所有悲剧凝固到了一个人身上,悲伤感有了,却总觉缺些灵*性建设,《大象席地而坐》也集结了很多小人物的悲剧,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被赡养的老人、睡了朋友老婆的混混、为朋友出头、江湖义气、讹诈的人、校园欺凌、所谓的私了......

这一件件事真实的简直让人想说:“对,就是这样。”这就是胡迁所说的自己的艺术片,但这部片子他没一分酬劳,甚至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自杀,他都没有署名权。

我不得不说这蘸着人血的馒头,人人有份,因为市场并没有给创作者生存空间,因为人情社会,从来没给过特立独行者正视。

就像片中教导主任说的,他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个人捡了一只猫,他一点点的砸死了它,不为什么,就是觉得有种快感,他想阻止那人来着,但他看着看着,也觉得有种快感。

片中彭昱畅所饰演的韦布,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但他于父亲而言,大概就是个垃圾吧,批评式教育,在电影开场就开始了;为同学出头打死了混混同学,他说他也不知道,只是照着流程做了;跑了很远去看奶奶,用备用钥匙打开门才发现奶奶已经在屋中过世了,却没人发现;自己喜欢的女同学,和教导主任有着不正当关系......在经历了很多后,他终于咆哮了,他抢了一群老大爷的毽子,和人家对骂,站在高处大吼,这是他的发泄,但发泄后他一样被人骗,被人打,他也只能愤怒却无奈的对同学说句:“你是一个狗逼。而我,可能是最后一个看到你是狗逼的人。”

片中老头,住在自己房子里却只能睡阳台上,女儿女婿还一心要把他送进养老院,他养了条陪伴多年的狗,被别人家狗咬死了,他去和人家讲,只是想告诉人家,却被人家认为是要讹钱,不光不承认是自己狗咬死的老头狗,还辱骂老头。

这两个人物在片中是弱者,但导演又赋予了他们硬气的一面,韦布胆子不大,却又很热血的一面,替同学出头,打算替老头出头,老头在家里受气,狗的事情受气,被混混挟制突然拿台球杆捅了混混,这样的一种对比,没把人看乐,反而看的人更压抑了,那明明是种挣扎。

韦布喜欢的女孩,其实在我看来蛮独立了,但她对母亲的态度又让人难以定论,和教导主任关系不当,仅仅因为在自己家里,她需要收拾家收拾母亲不管的烂摊子,而在教导主任家则不用,她每一次和母亲的争论点那么的对立,在旁观者看来去看的很明显,她们都误会着对方,但谁都不会去解释,不会坐下来好好说话。

这个人物也许是最有反抗意识的吧,从开场和母亲吵架,到韦布出事和人替他辩解,再到和教导主任的事情被教导主任老婆知道追上门来,也没有躲避,给了那两人一人一棒球棍。

至于影片最主要的主角——于诚,生活一塌糊涂,甚至靠朋友接济,却以为自己很厉害,他是地头蛇,周围没有人敢惹,他的弟弟借着他的名号也很横,睡了朋友老婆,导致朋友跳楼死了,但他心里似乎都没太多心理活动。

比之前三者,于诚应该是影片设置的强者,但他的无力感却最多,弟弟死了,他原谅了韦布,知道弟弟是个废物却得护着他,父母跟前得到的爱永远不如弟弟,想找前女友被拒绝,他的横里透着赤裸裸的孤独,他自己却不知道,点根烟看的好像很潇洒,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可他又有善良的一面,放过了韦布,饭店后厨着火,人们都跑了,他冲进去救了厨师,嘴上说着:“我他妈叫你别动。”他却是唯一留下来帮忙的人,我在想那么多的“他妈的”、“你他妈”,是不是在掩饰他的脆弱。

好的作品总会带给人一些思考空间,看多了结局美好的影视作品,真的都快忽略了现实空间,突然映入眼帘这么真实一部作品,除了窒息我什么都说不上来。

三小时五十分钟的电影,我试着从我的角度捋了一遍电影,一般情况下电影应该两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吧,可我怎么也捋不到两小时,快四小时就是快四小时,缺一分钟都不行。

看着这些人物的无力感,我不经想到胡迁,太过于艺术化,真的会被现实打败,胡迁说过,不是不会商业化,他完全可以接几部惊悚片拍,名利都会有,但他不屑。

太过于爱惜自己羽毛,真的会死磕,但也会磕死。我无数次想过一个问题,以一个创作者思想的健全度,他可以去找的工作很多,但为什么非死磕这一种收入不稳定的、如果可以算作工作的工作?他们创作的才华明明被肯定的,那一定可以做很多能够带来收益的创作,为什么非要死磕这一件事?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所进行的生活,选择着我们,那是人的使命,有人被大众生活选中,虽平庸却幸运;有人和生活商量,可以被选去另一种生活,不论平庸与否,依旧幸福;而有人被一种生活选中,便只一路向前了,显然胡迁是后者。

“刚过易折,慧极必伤。”太爱惜羽毛,不舍一点沾污,却最终毁于完美,如果胡迁选择的是另一条路,先求名求利,再完整自我,结果会是怎样呢?

可惜没有如果,《大象席地而坐》注定是遗作,胡迁在片中过完了一生,也许创作者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洁癖,在自我空间里只允许自我认同的东西出现,听从别人意见修改了便不是自己的东西了。

可换句话说,如果立于现实面,稍稍做些让步,也许结局会更好,可胡迁就是胡迁,艺术就是艺术,为艺术殒身,于他也许才是完整。

我实在无法完完整整整理出什么逻辑,因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我们所经过的,或还未经历的,但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是站在风口的大象,而不是满洲里的那只大象。

谨以此片悼念。《大象席地而坐》。

END

寒烟xp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