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在路上,又一家旅行社门店的招牌摘下来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24222.html

周二和曹老师相约一起到五洲风情的邱总那里去商讨南中轴路申遗后,如何让京城历史文化融于旅游中,让北京人游北京有更深内涵,让外地人游北京玩出新意。

原本车位紧张的打磨厂街不再那么停车困难,停好车,抬头一看,恰有一家旅行社的门店,这里地处新世界商业区,周围是高档住宅小区,有毗邻学校,做旅游的优势很大,本想进店里和同行聊聊,刚走进却发现,里面正在装修,出来了两个工人抬着梯子,去拆门头的牌匾了。

唉,又一家旅行社门店关门了。

这样的情形,过完十一后,经常遇到,旅行社真难啊,多少旅行社经受不住苦苦的熬煎,只得关张了。

不禁想起几天前上海的一位同行的叹息,好不容易组了一个团准备去海南,结果,上海出现了新病例,客人纷纷退团了。

当然,由于这段时间坏消息不仅仅在旅游圈。

不久前,网传一个有20年历史的教育机构“优胜教育”,由于疫情的停课,引发了家长要求退款结果爆出消息,全国各地的分设机构都纷纷告急,在北京引起家长在总部围观,要求退款,总部人去楼空。受损的家长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虽有家长报案,但最终结果不得而知。

近日,一家互联网的长租公寓蛋壳,也出现人去楼空,众多的租房者被房东要求搬家,受害者也达数万人。

看看周边的写字楼,虽然楼还在,但楼内的空房越来越多,许多公司也都挺不住关门了。

尽管我们的疫情控制在国际上堪称典范,但疫情带来的影响,恐怕还是难以一时减缓。

过紧日子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有多少旅行社能扛过这一关?又有多少旅行社的同行关张大吉了?

从旅行社目前的未结账款去看,那么多死帐、呆帐,让旅行社的老板是欲哭无泪。

从春到冬,一个又一个的幻想被击穿,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旅行社更是雪上加霜。

从几个所谓的小长假来看,出行旅游的人数还能保持,但跟团游的数字,与官方的出游人次去比较一下。一线的旅游人无需去计算数字,不用搞数字游戏,去景区看看平日里旌旗飘飘的导游旗,如今还有几面旗子在飘?看看那些停驶在路边的旅游大巴,这或许比数字更真实。

国内游是旅行社目前的大蛋糕,可是有多少力量在盯着这块蛋糕呢?

出境游的毫无悬念的转向国内,各种的机构、俱乐部、社群也都进入了旅游圈子。

旅游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卖保健品的,卖农药的,卖化肥的都能组织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旅游。

旅游,不再是旅行社的的专属,尽管有《旅游法》的界定和所谓的监管,事实上,旅游活动是无法被禁止,会有多种变形的形式出现。

国内游的长线和短线发展不均衡。

国庆期间青岛的一场疫情,给大家上了一课。据官方数字,假日期间进入青岛旅游的人数和进入青岛旅游所属区域就可清晰可见。排名前十的只有一个省外太原市,而其他均为本省游客。

从人流看,本省游客更多是以自驾形式出现,而参团占比相对较弱。

继青岛、喀什之后,天津、上海、满洲里,这又是一轮打击。

这旅游该如何做呢?

大家都知道,目前的旅游产品的价格,有没有步步惊心?白菜价都够不上了,去菜市场买棵大葱,都觉得那么贵了。可是,很多双飞五日游的报价,不用多说了,这样的旅游,又该清洗一轮了。

刚刚踏入旅游圈子的,已经难以坚持,纷纷撤退了,那些业内耕耘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旅游人,一是对旅游的一种情怀割舍不下,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转型也不易了。

不是旅游不好做,只是你旅行社难做!旅游,是一种空间的移动,被人们戏称为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包括旅和游两部分,旅为旅行,游为游览,二者的结合被称为旅游。当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旅游,需要旅游,从高层的禁止性文件和处理的案例就会发现,公款旅游当年所占比重很大。如今的旅游更多是自费行为,也是人们的自主行为。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出去玩,出去旅游,虽然疫情让旅行社日子难过,但人们旅游的热情并没有减弱,特别是宅家久了更愿意出去旅游。只是人们出去旅游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而不能说是旅游被停止。旅游是一个很长的生态链,从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都是旅游的一重要组成部分,而旅行社仅仅是承担着要素的组合。当下,疫情从年初的冬季经过了春夏秋冬,又回到了冬天,整整一年了,这一年,除去因防控疫情需要被封闭之外,其他时间人们出行从理论上并没有受到更多限制,人们只是把出行的目的地,行为方式做了改变。而这样的改变,让旅行社踏空了。进入了冬季,按照往年的规律,人们旅游方向选择了海南、云南、广西、福建等温暖的地区,还有就是一个冰雪目的地哈尔滨。旅游受季节影响这是客观规律,并不值得奇怪,奇怪的是,当下旅行社门店门可罗雀,甚至许多门店因为房租成本等问题已经退租关张。但原以社区为主的非主流旅游团队却风风火火,忙个不停。邻居张大妈刚刚从厦门回来,然后又张罗着准备去桂林,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让旅行社门店只能是瞪着眼睛发呆。其中的奥妙在哪?原来张大妈她们有一个小团体,其中有一位热心的刘大爷,他是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笔者曾和他们有过深入的交流,了解了大家出游的想法、玩法和回来后的反应。首先是价格低。价格的高低影响着出行者的决策,而他们这个群体属于退休收入不高,在家也不需要带孙男孙女,时间自由。他们在家时就经常在一起,跳跳广场舞,扭扭大秧歌,自娱自乐。也经常在公园里聚会,大家会经常相约一起去旅游。而他们旅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能在一起出去集体活动,大家会相互鼓励,在有生之年争取去更多的地方。其次是要去的地方多,要有名气,要去著名景区。至于有些人说的深度游,品质游他们倒不是很在乎,他们说,我们年轻时什么样的苦没吃过?什么样的罪没受过?只要能出去玩,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但是一定要有值得炫耀的留影。尽管每次回来都会感到很疲惫,嘴上说,出去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但是,稍稍休整一段时间,就会再出发。对于进不进店,大家表示无所谓,如果是为了配合导游工作,在店里呆几个小时也没关系,只要没有硬性规定,没有强销就可以。买不买自愿。而且经历了这么多,大家一般心里也有数,只要不太过分,带点东西回来总是需要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驱动,所以让原来搞社区营销的人群如鱼得水,赢得了这个群体的信赖,出门旅游的高潮一波接一波。而旅行社门店呢?对于上门的客人,更多是单打独斗,很难形成凝聚力,形成团队,大家还停留在“拼”上,还在做着1+1+1+1的模式,自然无法与社区去比拼。对于能够自组团的旅行社来说,相对还会好些,只靠着1+1+1就会凸显出弱势。按照相关规定,只要在行程(合同)中有明确表达,或在附件中明确表达了进店,就是合规的。过去经常出现投诉的原因在于组团社为了把客人送走,对于进店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说的含含糊糊,特别是一些业务员,为了尽快成单,甚至采取了欺骗方式,或一些带有诱导性语言,给客人一种错觉:只要配合进店就行,买不买无所谓。让客人觉得无所谓,于是合同签了,人确实走了,但给接待方留下了隐患,最后自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做的好的会给客人讲清楚,讲明白,既然团费如此低,虽然没有强制消费,但是,为了玩好,还是需要花点钱,买点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客人有了心里准备,对于进店并不反感和抵触。也能配合,这样下来,客人玩的开心,接待方也满意,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呢?那么问题会出在哪?就是信誉,承诺的兑现,这其实与双方都有关系,对于旅行社而言,从组团来讲,客人有低价团费需要,需要满足,但满足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对客人讲清楚了吗?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还是明确表达?这个作为组团方非常清楚,不能为了留住客人把“雷”扔给接待方。这也是信誉与承诺。作为客人,既然选择了低团费的行程,就应该接受行程安排,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装聋作哑的和接待的导游斗智斗勇,这也是失信,受损的也是自己,让自己愉快的行程变得不愉快。当然在出团前,一定要把合同看清楚,不要盲目的签字,要对条款理解透。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切按照合同办事。对于中老年游客,出游选择旅行社,事实上是多了一份安全的保证,哪怕在外出现一点意外情况,在旅行社的行程中,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能够更专业的去处理去解决。旅行社其实是中老年出游的拐杖,是一种依靠。而旅行社要做的,就是做好拐杖,做好依靠。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大家出游还会找到你?你认为呢?一家之言,欢迎拍砖!!版权说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文章来源于:易沃克旅游,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若来源标注错误,转载涉及以及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联系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